2025年10月

当市场崩塌,价格的雪崩滚滚而来时,一种流行的论调试图将责任归于那座“山”——宏观政策、金融环境、时代困局。然而,这种视角却巧妙地为构成雪崩主体的每一片“雪花”——那些在高位奋不顾身冲入市场的购房者——开脱了责任。但真相是,若没有每一片雪花的重量、速度与方向,雪崩根本无从谈起。高位购房者的责任,远比他们自己想象的要大。

一、主动的选择,而非被动的裹挟

将高位购房归咎于“别无选择”是一种自我美化的说辞。成年人的世界里,每一个重大的财务决策都是主动选择的结果。没有人用枪指着他们必须在那个特定的、价格最疯狂的时刻,签下那份背负几十年债务的合同。他们完全有权选择等待、选择租房、选择购买其他资产,甚至选择降低欲望,在能力范围内生活。

是他们自己选择了无视显而易见的风险泡沫,选择了相信“房价永远上涨”的虚妄神话。这种选择,本质上是一种认知上的懒惰和对个人责任的放弃。他们将独立思考的权利,让渡给了售楼处的喧嚣、中介的鼓吹和邻里间的攀比。将主动的、高风险的投机行为,包装成“为爱安家”的刚需外衣,但这并不能改变其行为的本质——一场基于贪婪和恐惧的豪赌。

二、贪婪是原罪,是雪崩的加速器

让我们剥开“刚需”的温情面纱,直面许多高位购-房者内心深处的驱动力——贪婪。他们冲进市场,真的是因为今晚不住进去就会流落街头吗?不,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资产价格飙升带来的财富效应。他们害怕的不是没有房子住,而是害怕错过这趟能让自己“阶层跃升”的快车。

正是这种对不劳而获的财富增值的渴望,让他们对动辄几百万、上千万的价格标签变得麻木。他们不是在“买房子”,而是在“买筹码”,赌桌的另一头,是未来的“接盘侠”。每一个在高位加价的购房者,都在为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,都在为后来的入场者设定更高的门槛。他们既是游戏的参与者,也是游戏规则的拥护者和推动者。当鼓声停止,音乐中断,指责游戏本身不公平,无异于一个输光了的赌徒在抱怨赌场。

三、风险的无视,是对规律的蔑视

市场有其自身的铁律,涨跌周期是其基本规律。任何资产的价格都不可能只涨不跌。这是一个连初学者都懂的简单道理。然而,无数高位购房者却表现出对市场规律惊人的蔑视。他们用“这次不一样”的经典论调麻痹自己,沉浸在集体催眠式的乐观情绪中。

他们主动放弃了风险评估,将杠杆加到极致,将家庭未来几十年的现金流全部抵押在一项估值过高的资产上。这种行为,不是勇敢,而是鲁莽。他们就像在悬崖边不断加速的司机,坚信前方是通天大道。当最终坠落悬崖时,能怪的只有自己失控的方向盘和踩死的油门。把责任推给“路况不好”或“天气原因”,是对自己驾驶行为的极度不负责任。

结论

总而言之,市场雪崩的形成,离不开每一片雪花心甘情愿的坠落。高位购房者的悲剧,并非无辜者的不幸遭遇,而是投机者、跟风者和风险漠视者们共同酿成的苦果。他们用自己的真金白银为泡沫投了票,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市场的非理性添了柴。

他们是雪崩的一部分,是构成那股摧枯拉朽力量的最小单元。因此,当雪崩来临时,他们不仅是受害者,更是始作俑者之一。承担资产缩水的痛苦,偿还高额的抵押贷款,这并非什么不公,而是为自己当初那个贪婪、盲目且不负责任的决定,所支付的必然代价。在规律面前,没有人可以例外。

引言
在过去数十年的叙事中,“改革”一词占据了中国话语的核心。社会的进步与挫折,似乎都可归因于改革的推进或停滞。然而,若将视野拉长,审视其更深层的结构,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浮出水面:中国的核心困境,或许并非改革的深度或广度不足,而是其赖以建立的制度地基,本身就存在着结构性裂痕。本文旨在论证,这一根本缺陷源于政治权利的极度失衡,而唯有建立权责对等、有效制衡的宪政框架,方能跳出历史的治乱循环。

一、 失衡的权力天平:症结所在
中国社会最核心的结构性问题,是一种单向度的权力模式。在这种模式下,权力自上而下垂直贯穿,却严重缺乏自下而上的制度化监督与制衡。这导致了两个必然结果:

首先,是决策权的绝对垄断与社会风险的无限放大。当重大决策仅由少数精英群体在封闭环境中做出时,整个社会便失去了纠错与反馈的机制。历史上的“大炼钢铁”与“人民公社”等运动,并非缺乏有识之士,而是缺乏一个能让异议安全发声并影响决策的制度环境。当“敢说话的人”被系统性地压制,错误的决策便会一路狂奔,直至酿成巨大的灾难,其成本则由全体社会成员承担。

其次,是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的高度捆绑。当权力不受制约时,它必然会成为分配社会财富的决定性力量。资源会不可避免地向权力中心及其关联者集中,形成牢固的利益集团。对于普通民众乃至新兴的富裕阶层而言,他们所创造的财富缺乏坚实的权利保障。他们的成功,更多源于政策的暂时许可,而非法律所捍卫的不可剥夺的权利。这种不安全感,解释了为何资本外流与精英移民的现象难以遏制,因为财富与身家,在不受约束的权力面前,始终是脆弱的。

二、 “低效”的智慧:宪政体系下的稳定性
与此相对,西方宪政体系常常因其“效率低下”而受到诟病。议会争吵不休,政策反复拉锯,政府甚至会因预算无法通过而关门。然而,这种表面的“低效”,恰恰是其系统韧性与稳定性的来源。这是一种“大智若愚”的制度设计。

其核心在于以效率的牺牲,换取权力的制衡与社会的稳定。政府关门,并非宪政的失败,而是其仍在运作的证明。它清晰地表明:没有任何单一力量可以为所欲为。执政者必须与反对者谈判、妥协,寻求社会的最大公约数。这个过程虽然缓慢,却能有效防止极端政策的出台,避免对社会造成颠覆性的冲击。资本之所以信任这样的体系,不是因为它高效,而是因为它具有高度的可预测性。人们相信,规则本身是稳定的,权力的行使是有边界的。

民众的权利,并非源于当权者的恩赐或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口号,而是源于他们手中实实在在的选票、自由的媒体以及独立的司法。这是一个各利益群体公开博弈的竞技场,政府只是这个竞技场中受规则约束的裁判与执行者。

三、 历史的回响:利益分配与社会存亡
放眼世界历史,社会的长治久安,根本上取决于其利益分配体系的公正性。二十世纪上半叶,欧洲之所以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,其根源并非简单的民族主义狂热,而是深刻的社会分配危机。当经济凋敝,底层民众被剥夺感与无力感所笼罩,而社会上层依旧歌舞升平时,极端主义的种子便会疯狂滋长。仇恨与战争的口号,正是利用这种绝望情绪,将其引向外部的敌人和内部的“叛徒”。

二战的废墟之上,欧洲精英们痛定思痛,得出了一个惨痛的教训:一个社会若想获得持久和平,首先必须在国内实现阶级间的和平与利益的相对平衡。战后欧洲普遍建立的宪政民主、高福利与强势工会制度,其根本目的,就是将社会内部的利益冲突,纳入一个和平、法治的框架内进行博弈和化解,从而彻底铲除战争的社会土壤。

结论:回归人性的谦卑,警惕无限权力
一个社会的发展,最终取决于其制度的底层设计。人性中天然存在着对权力的渴望与滥用的倾向,任何理想的制度都不能建立在对人性的高估之上,而应立足于对人性的现实警惕。

一个健康的制度,它承认利益冲突的普遍存在,并致力于提供一个公平、透明的博弈平台。在这个平台上,妥协是美德,制衡是保障,过程或许缓慢,但结果却更为稳健。

那张能够轻易毁灭一个行业的“A4纸”,正是无限权力的缩影。它承诺了最高的效率,却也带来了最大的风险。当一个社会将所有希望寄托于一个全能的权力,并为其清除一切障碍时,即便其初衷是建立天堂,最终铺就的,也往往是一条通往奴役与灾难的道路。因此,问题的关键永远在于:如何将权力有效地关进制度的笼子里。 这需要超越简单的“改革”话语,进行一场触及灵魂的政治思维与制度构建的深刻变革。

从IT精英->IT民工,其实也不是什么笑话,真实地反应了程序员这一领域的变化

早期编程需要打孔,汇编时代程序员需要处理寄存器、堆栈以及调用等问题,C/C++时代需要考虑内存释放于泄漏的问题,到了PHP跟Java时代,基本上你只要逻辑能整明白,在企业场景编程基本上没有什么困难,你所需要的库跟工具都有封装好的包,开发者唯一的难点在于如何使用这些工具结合业务逻辑。

到了vue、reactjs时代,前端进一步工程化,更进一步降低了大型前端项目的开发难度。

从程序员的角度来讲,已经没什么困难需要被解决了,之前很多问题都被造轮子的高阶程序猿给解决了。

很多人说高并发很难搞,实际上大部分公司并没有什么高并发,高并发在大部分公司只不过是一个屠龙技,另外高并发本身也就是一个经验问题,当你做过很多场景之后,发现也没什么困难需要去解决,甚至诞生出来golang这种自带协程跟高并发解决方案的语言,更进一步降低了并发编程的门槛,而且现代软件工程大多都是服务化部署,有成熟的伸缩解决方案,需要被解决的高并发问题越来越少。

另外还有一些 小众领域,编译器、操作系统、底层驱动、图形,你真去了解过后,其实你深入去探究也就那么回事,无非就是一个时间积累跟调包经验的问题,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困难,你说有对个体来说啥护城河呢?可能唯一的优势在于萝卜坑少,没什么新人,老人一般比较稳,但是这些领域提供的就业岗位又极少,失业很大程度上可能就再难找,甚至大部分人连萝卜坑在哪里都不知道。

剩下的无非是一些大型软件工程项目复杂度把控的问题,这些问题都由高级别的架构师负责,轮不到资深开发来解决,而且大部分项目的业务复杂度完全到不了需要请架构师的那一步,基本上几个资深开发一合计这项目架构工作就完事了。

另外国内大部分软件工程项目也一直是猪突式开发,能用就行,基本上没有任何可维护性设计,老板也没为这个东西发工资,大部分老板要的就是快。更何况 人力如此廉价,实在不行,招应届生来吃屎就是了,屎山哪天实在爆炸了,招人重写就行,人嘛,太便宜了,现在年轻人6块钱一小时进厂打螺丝,你觉得你一个老码农又能贵到哪里去?

市场供需不平衡的时候,你还能喝口汤或者吃口肉,10年前iOS会画个页面,就能拿1万,现在大把大把应届生把前端全撸明白了,可能连外包工作机会都找不到,这就是市场的力量,个体做出什么努力在这个环境下都不会有出路,学技术,不如学语言直接润,甚至语言可能都不需要学,过几年搭配离线LLM 直接硬件实时翻译,语言也不一定需要学习了。

我们再来看后LLM时代,AI编程工具对程序员的冲击,很多人说LLM做不了复杂的东西,目前的情况确实如此,在长上下文场景,LLM很容易产生幻觉,并不会根据你的指令进行工作,但这并不重要,甚至根本不是一个需要被解决的问题,AI编程工具只要在小的上下文里面达到90%的可用性,就能替代一大批程序员的工作,因为大部分程序员的工作都是在不断的重复,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创新,这也是当前LLM为什么流行的根本原因,因为LLM太适合重复了。

另外大部分公司真的有什么复杂的东西么?一个商城产品展示页面,产品展示的div不需要开发一个功能从页面边缘飞到用户鼠标旁边并且翻转180度,这说明什么?大部分软件的功能页面以及业务逻辑,基本上都是趋同设计的,LLM只要把这些趋同设计领域的代码背下来,最后撺掇着给程序员一个差不多的解决方案即可,然后程序员只要根据这个半成品修修补补就能完工出活,这意味着大量的页面以及业务逻辑代码都可以用AI进行生成,原本2-3个人事情,只需要1个人就能完成,这个冲击在当前就业市场是十分巨大的。

后LLM时代下的程序员的知识技能将变得非常廉价,准备好迎接冲击吧。